在书香中领悟,与文学名家交谈中升华。在2023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中,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南渡北归》作者岳南,漫画家林帝浣等二十余位名家新锐来到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与市民们见面互动,共同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与多位名家、大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畅谈文学之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岳南洞察着一个世纪以前的满天繁星,笔耕不辍地描绘着一众大师们的惊喜彷徨、扼腕忧伤。在历史分野的十字路口中,他竭力告知后人他们的何去何从。待众星陨落之时,他合上《南渡北归》,又携着《考古中国》系列前来,寥寥几笔写道: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今年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对前来开展讲座的岳南先生进行专访。
投身军旅以研究考古和历史起步
1981年年底,岳南参军入伍;1984年,他到武警相关部门任职。就任五年后,他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后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
岳南坐在田间地头“《南渡北归》问世之后,很多人都认识了我,但大家鲜有知道的是,我一开始写作的时候,研究的是考古和历史。”岳南告诉记者,1990年“五一”假期,他来到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游玩,觉得这座皇家古墓很有灵气,便想写点什么。“当时只想赚点稿费,没想到要写成长篇大论。但后来发现这个题材十分宏大,作了一系列采访后,就决定狠下心来用空余时间写长篇作品。”岳南的想法得到了学校老师与出版社的肯定,他们决定开设一条通道专门对接岳南,“当时我一边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就一边编。在我毕业的前半年这本书就编好了,这就是《考古中国》系列的第一册,也是我的第一部考古文学作品——《风雪定陵》。”
如今,得益于岳南治学的严谨和毅力,《考古中国》系列已有11册,历史文物题材遍布全中国,融合考古发掘与史海钩沉,探寻着中华古代文明。
岳南所著的《考古中国》系列以细致的探查,全方位呈现名家风采
谈及岳南本人,必须提及其《南渡北归》系列的锋芒。《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曲囊括了民国时代一群风骨绝尘名家的浮与沉,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珍贵有余,这之中有光环但并不刺眼,岳南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经过细致探查后,岳南披露了彼时的名家群体命运,有理有据地诠释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让读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到他们最全面完整的人生经历。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和那些大师们见上一面,你会发现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基本的生活需求。”岳南解释道,“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所谓大师,无论是他学识的领域开拓度,还是眼界心胸,都比普通人更加博大,所以能成为圣贤、伟人、大师,我们后人只有好好地努力,追随前人的步伐才能为往圣继绝学。”
岳南所著的《南渡北归》访谈实录
羊城晚报:人人常说“乱世出大师、出英雄”,您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为何在和平年代名家稍显星光黯淡?
岳南:“乱世出英雄、出大师”的论调是一种谬误。并不是乱世出英雄,而是民国时期具备了一些出大师的条件且刚好处于乱世期间,这给人造成了一种“乱世出大师”的误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挑战去克服化解,我感到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压力都较大,劳碌与仓促不利于现时代诞生大师。
羊城晚报:人们往往离文学更近,离专业的考古学更远。在您撰写《考古中国》系列的时候,是如何做到将考古学与文学进行结合并做到脍炙人口的?
岳南:考古是最神秘的、最有趣的。它本身并不枯燥,重点在于如何挖掘它。比如我给你描述一个夜间陵墓的一个场景:墓上鬼火跳动、周围野草飘飞,几个盗墓贼手持工具影影绰绰地挖掘……当年十三陵被盗掘的时候,书上记载墓门打开的一瞬间,有几个士兵却得了精神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描写记载的。考古不是刨坟掘墓,而是一种科学,是一种遗物的科学,考古寻找并理解我们祖先所留下的遗物,分析我们祖先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找寻他们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和创造力,从遗物中汲取最优秀的、最能激发人类前进的精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一典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詹锡伟校对 | 马曼婷
标签: